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伏羲氏族的神秘领地

发表时间: 2020-11-18 21:36

导语:上一篇我们分析了《山海经·中三经》的对应山系,发现了嵩山在西周时曾被称作和山,对嵩山山体的描述显示了我国古人高超的大地测量和地图绘制技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文中的扩展链接查看。本文将继续深入分析《中三经》,此为下篇。在后边的系列文章中,我们还将系统地解读《山海经》,欢迎关注。

嵩山

好居于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的吉神泰逢

嵩山位处我国南北与东西山系的交汇区域,恰近乎两者中点,也是黄河由地理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流泻的出口处,扼住了东西通道的咽喉,是东西南北文化交流的自然汇聚地,域内有具茨山和双槐树遗址等丰富遗迹,这大概是记载中“泰逢神动天地气也”的原因:

嵩山位置

《中三经》第五山::“又东二十里曰和山,实维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吉神泰逢司之,其状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

具茨山,又名始祖山、风后顶,属嵩山余脉,地跨禹州、郑州新郑、新密、登封等地,发现有远古奇异的岩画、壮观的城堡、神秘的石棺墓葬。从图像来看,具茨山岩画已经高度抽象概括,不同于其他早期岩画属性,显示了很高的意识水平,可能和星象或城市布局有关:

具茨山上的棋盘型抽象岩刻

棋盘图案与相邻不远的双槐树遗址布局以及后世的城市布局有相似性,可能被用于推演城市攻防,后成为棋类游戏:

双槐树遗址布局

后世城市发展布局

双槐树遗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双槐树村南黄河南岸高台地上,地处于河洛文化中心区,是5300年前后的一处仰韶文化中晚期阶段的都邑遗址。遗址有3重大型环壕,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大型夯土基址、采用版筑法夯筑而成的大型连片块状夯土。除此之外,双槐树遗址还出土有一件牙雕家蚕以及用九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在双槐树遗址周边,还有青台、汪沟、秦王寨、伏羲台等多个遗址。

具茨山山的岩刻画

我们前文分析过,仰韶文化的代表是伏羲(相关内容请参阅伏羲女娲属于仰韶文化?《山海经》中记录了重要信息 ,在此不再赘述)。嵩山山脉便有伏羲山大峡谷和浮戏山雪花洞风景名胜区,“浮戏”与“伏羲”相通,这代表着伏羲曾生活于此。

而双槐树遗址恰位于北邙山和嵩山之间,驻守“和山”嵩山的吉神泰逢,“是好居于萯山之阳”,喜欢居住在北邙山的南面,与双槐树遗址的方位相符:

双槐树遗址位置与《中山经》中记录的一致

“泰”又作“太”,有“极”、“大”的意思,所以又有“泰皇”、“东皇太一”、“太昊”等尊名,闻一多先生便认为太一即是伏羲:

《史记三家索隐》:“按: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当人皇也,而《封禅书》云‘昔者太帝使素女鼓瑟而悲’,盖三皇已前称泰皇。一云泰皇,太昊。”

《太平御览·皇王部》:“《皇王世纪》曰:太昊帝庖牺(伏羲)氏,风姓也。”

《东皇太一考》:“太一便是伏羲的化名,也就是伏羲。”

具茨山上的风后顶也与伏羲的风姓相对应,相传为黄帝属臣风后的封地,是为伏羲氏族的一支。

丰富的记载和遗址都说明了双槐树遗址应和伏羲氏族有关,并是其中一支“泰逢”的地域(关于《山海经》中的“神”,请参阅文字背后的真实:《山海经》中的神和生物原型探讨 ,在此不再赘述)。

伏羲像

“帝之密都”与“騩山”

“帝之密都”也从旁证实了这点。

《中三经》第二山: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维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䰠武罗司之,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齿,而穿耳以鐻,其鸣如鸣玉。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都”是大型人群聚集地: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尔雅·释名》:“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

青要山南麓,即为仰韶文化命名地仰韶村所在地:

“帝之密都”所在的仰韶村

仰韶遗址位于河南省渑池县城北九公里的仰韶村,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距今五六千年。仰韶遗址中发现的陶器多为红棕色素底,并涂有黑色或暗紫色纹饰,这些彩绘成为仰韶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重要特征。此外,遗址中还发现有冶炼铜器的遗迹。 以仰韶遗址为代表的仰韶文化地域分布广,延续时间长,在东起豫东平原,西至青海、甘肃,南达汉水流域,北至内蒙古草原的广大地区均有发现。按照各地之间的差异又可分为若干类型,其中关中豫西晋南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发现遗址约2000多处;甘青区位于仰韶文化分布的西区,发现遗址1000多处,主要分布在陇东地区;豫中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东区,发现仰韶文化遗址数百处,主要分布在郑洛一带;豫北冀中南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东北区,发现遗址较少,约100处,其中豫北约30 ~ 40处、冀中南约50处左右;豫西南鄂西北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南区,发现遗址较少,不足百处;陕晋冀蒙长城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北区,发现遗址较少,约100多处。

陕西华县出土的花瓣形陶纹

从遗址分布情况来看,黄河、渭河、泾河、北洛河、石川河、汾河中下游等构成的水路网共同组成了仰韶文化的主要分布区: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区与水路网的对应关系

由于拥有渭河的水运优势,使得关中更容易夺下洛阳盆地发挥影响力,与西北的关系也更紧密(相关内容请参阅洛阳地处天下之中,却为何不适合做单都城? ,在此不再赘述)。

渭河上游便是仰韶文化西进形成的马家窑文化,与马家窑文化同属洮河流域的兰州即是《西三经》中记载的“帝之下都”,其范围内的以西王母为代表的卡约文化便与马家窑文化的后继者齐家文化颇有渊源关系。

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卍字纹

“帝之下都”与“帝之密都”正分属仰韶文化范围的东西两端,连系着两者的,是在《西首经》、《西三经》、《中三经》都出现过的“騩山”(騩,音“归”)。

《西首经》第十九山:“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山,是錞于西海。无草木,多玉。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黄金、多丹粟。”

《西三经》第二十山:“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其下多积蛇。”

《中三经》第三山:“又东十里曰騩山。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将各“騩山”沿着山脉连接起来,我们可以发现“騩山”是一列非常长的山系:

长长的“騩山”

现今的交通网络还可以看到“騩山”的影子:

现代的交通网络

这是相对于《西二经》中记录的河西走廊“龙首之山”的高原通道:

位于河西走廊南北两侧的“騩山”和“龙首之山”

这条通道早在舜时便已存在,现今的敦煌市三危山,曾是三苗的流放地:

《尚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

《禹贡》:“三危既宅,三苗丕叙”;

《山海经·西次三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

《史记·五帝本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正义》引《括地志》云:“三危山有三峰,故曰三危,俗亦名卑羽山,在沙州敦煌县东南三十里。”

敦煌市三危山

若以位于青藏高原的白帝、西王母来考量,那么存在时代更久远(相关内容请参阅古昆仑山、西王母在哪里?原来早已成为旅游景点,被我们熟视无睹 ,在此不再赘述)。《艺文类聚》等典籍便记载有西王母授符黄帝以战蚩尤的传说,说明了两者间亲密的关系。

《艺文类聚·帝王部》:“《龙鱼河图》曰:黄帝时,有蚩尤,…黄帝仁义,不能禁蚩尤,黄帝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又数年,王母遣使白虎之神,乘白虎,集帝之庭,授以地图”;

《云笈七签·纪传部》:“昔黄帝讨蚩尤之暴,威所未禁。…佩符既毕,王母乃命一妇人,人首鸟身,谓帝曰:‘我九天玄女也。’遂克蚩尤于中冀,剪神农之后,诛榆冈于阪泉,而天下大定,都于上谷之涿鹿”;

《山海经·西三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传说中伏羲的出生地天水,也正位于“騩山”山系上:

天水位于“騩山”上

騩,有浅黑色的马的意思,可引申为驿道。“帝之下都”,应就是“由此下去”、“地势高到地势低”的意思,“帝之密都”,则应取“亲密”、“使联系紧密”之意。镇守这条驿道的“䰠武罗”,是《山海经》中唯一的一处“䰠”,同“騩”一样为“鬼”字旁,与“神”同义:

《说文解字注》:“䰠:神也。当作神鬼也。神鬼者,鬼之神者也。故字从鬼申。”

在“騩山”末端的新密市还有大隗镇大隗村和“隗”姓。“隗”应通“騩”:

《水经注·卷二十二》:“潩水出河南密县大騩山,大騩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

从禹字高密,夏邑二里头以及禹父崇伯鲧的崇国古城位置来看,“帝之密都”曾属于禹的封地,禹的封地包含了洛阳盆地(相关内容请参阅洛阳二里头原名夏邑,却不是唯一夏都,另一个在山西周家庄以及 河南嵩山原名和山,见证了古人高超的大地测量与地图绘制技术 ,在此不再赘述):

为鲧、禹势力范围的洛阳盆地

西周曾有“密国”,是商末周文王灭佶姓密须国之后,在其旧地重新分封的姬姓国。在甘肃省灵台县白草坡的密国地域一带,出土有与二里头相似的绿松石牌饰:

白草坡出土的绿松石牌饰

《国语·周语》曰:“恭王游于泾上……康公不献,一年,王灭密。”

这应与禹有关。后姬姓密国重又迁都到今河南省新密市境内,密国城遗址即位于新密市大隗镇大隗村。

“騩山”线上的氏族,应就是商代甲骨文中的“鬼方”,因为被“夏”分隔于东西两方,交流不多,在商灭夏过程中,也许“帝之密都”也受到了侵害,所以与商发生了战争。

《周易·既济》载:“高宗(商王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

《竹书纪年》:“(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

甲骨文

“騩山”与“鬼”与西王母

“鬼”字有祖先之意,又有回归之意:

《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论衡·论死篇》:“鬼者,归也。”

从字形上看可能对应了二十八星宿中的鬼宿,代表了分野和方位:

“鬼”字的演变

鬼宿是中国神话中二十八星宿之一,有星官7个,原有星29颗,后由《仪象考成》增至86颗。鬼宿星光皆暗,中有一疏散星团,犹如人死后的巨人观,故称为积尸气,形态上与“鬼”字的上部一致(位于中央的是积尸,因非常规星体未显示):

鬼宿形态

《晋书·天文志》:“舆鬼五星,天目也。”

《步天歌》:“四星册方似木柜,中央白者积尸气。”

《观象玩占》:“鬼四星曰舆鬼,鬼中央白色如粉絮者,谓之积尸,一曰天尸,如云非云,如星非星,见气而已。主死丧祠。”

鬼宿可用来来预测天气,因为即使是最薄的卷云也可以使其变得不可见,而卷云通常是气团锋面接近和随之而来暴风雨的信号。这种雾状的特殊形态和时隐时现的特性,使鬼宿被认为是精魂所归处,与神相对:

《太平御览·礼仪部》:“鬼者,精魂所归;神者,引物而出。”

鬼宿星团

所以,“鬼”也代表了相应的魂归仪式和主持的祭司:

《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史记·天官书》:“舆鬼鬼祠事。”

《广雅》:“舆鬼谓之天庙。”

西王母便应与此有关:

《山海经·西三经》:“西王母其状如人,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左传·昭公》:“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吾为之归也。’”

由于“鬼”多与丧事有关,后世逐渐成为了可怕的事物。

傩戏

傩面具

结语:正是因为伏羲氏族向四面八方扩散,嵩山才被尊为中岳,华夏民族也才有了主心骨。我是虾郎摘,别忘了关注我不迷路,欢迎朋友们点赞评论转发。独立研究不易,如能赞赏,不胜感激。本系列文章已完稿,出书请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