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历史与现代(六)

发表时间: 2023-06-10 13:50

紫砂壶的前世今生(六)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紫砂小史》《宜兴紫砂矿源图谱》《宜兴紫砂矿料》《做壶》《宜兴紫砂珍赏》《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茗壶图录》《尧臣壶:吕尧臣紫砂艺术》《布衣壶宗—顾景舟传》《花非花:蒋蓉传》

特别说明:以下内容、图片主要来自推荐书单

三、紫砂泥料

清代吴梅鼎《阳羡茗壶赋》中对紫砂土的色泽做过描述:“夫泥色之变,乍阴乍阳,忽葡萄而绀[gàn]紫,倏桔柚而苍黄。摇嫩绿于新桐,晓滴琅玕[láng gān]之翠;积流黄于葵露,暗飘金粟之香……”古人曾感叹:“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对于宜兴陶土中紫砂矿资源的探究,早在明清时就在《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等著作中有所记述,如“嫩泥出赵庄山”“天青泥出蠡墅”“老泥出团山”“白泥出大潮山”(大潮山,又名“南山”)“蜀山黄黑二土皆可陶”,等等。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以现代显微结构分析研究发现:宜兴紫砂陶的矿物组成属含铁的黏土—石英—云母系。铁质主要以赤铁矿形式存在。主要物相是石英、莫来石和云母残骸,尺寸细小均匀。

紫砂陶显微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团粒结构。这种显微结构上的特点,在试样中形成了双重气孔——团粒内的小气孔和团粒间的断续链状气孔,这是紫砂壶有良好透气性的主要原因。而且,这些团粒间和团粒内的气孔彼此互相贯通,一个套一个,一个通一个,形成网络。它不仅透气,还具有吸收茶香的功能。

宜兴紫砂泥和绿泥的可塑性指数在10%以上,属中等可塑性;红泥为18%左右,属高可塑性。宜兴紫砂泥干燥与烧成收缩率小,烧成范围宽,变形率也小。

宜兴紫砂泥含有适量的氧化铁并有多种微量着色金属元素,因此,陶胎不需施釉,在氧化气氛下烧成,制品的外观色泽即古雅纯朴,惹人喜爱。

我国著名的紫砂文化名人韩其楼先生有诗赞云:“我恋紫砂无釉彩,相见如人披肝胆。不靠衣衫扶身价,唯依本质令人爱。”紫砂泥、绿泥和红泥三种,都可以单独成型制陶又可互相掺和。

宜兴紫砂泥是高岭土、石英、云母、赤铁矿等多种矿物的聚合体,是黏土—石英—母系共生矿原料,经过1100℃~1180℃烧成后,生成了残留石英、云母残骸、莫来石、赤铁矿、磁铁矿、双重气孔结构等物相。这种双重气孔结构,使紫砂茶具既有一定的吸水率、气孔率,又能在使用中保持茶色、茶香,使茶不走味,不易变质变馊让使用者在味觉、视觉、嗅觉方面均获得完美的享受

紫砂矿土主要由石英、粘土、水云母和赤铁矿组成,其制成紫砂成品泥具可塑性、生坯强度高、干燥、烧成收缩率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而举世闻名,雅称“富贵土”。宜兴紫砂陶用的泥原料有紫泥、绿泥、红泥、段泥四个基本大类。

(一)紫泥

紫泥是一种含赤铁矿的物质,呈紫红色褐红色砂质泥岩,泥质细而匀,可塑性好。紫泥属泥质粉砂岩,目前仅产于丁蜀镇黄龙山矿区,一般产于甲泥矿层的中、上部位,质地比较均匀,以多种夹层的形式存在。紫泥矿脉里铁质成分较高,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

▲黄龙山矿区分布图,图片来自网络

▲黄龙山矿源分布,图片来自《宜兴紫砂矿源图谱》一书

▲紫砂十大矿区,图片版权@静说紫砂

紫泥中的极品叫底槽清,最早产于黄龙山四号井,后来是黄龙山五号井台西矿。泥分上槽、中槽、底槽,一般而言以底部的为最佳。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泥料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烧成的壶油性好、水色足,呈现红猪肝色,烧成颜色具体要看矿料的成分构成和烧成温度。一般市场上常见烧制的猪肝色在1200℃左右,质坚细腻光润,收缩率在10%左右。

红皮龙原名叫野山红泥,但红皮龙并不属于红泥,而是紫泥的一种。当年人们在开采5号井底槽青的时候,见到底槽青上面紧紧相邻的一层紫砂矿就是红皮龙。其矿层厚度非常薄,所以红皮龙存世量要低于底槽清,在如今市场上真正的红皮龙泥料不多。红皮龙原矿外观呈褐红色致密块状,比较坚硬细腻,表面有锈色状,部分矿料上有浅黄、灰白色的斑纹状。红皮龙相对石英含量较高,表面有比较丰富的云母颗粒,可塑性良好。

红皮龙烧成温度在1170℃到1190℃之间,烧成后外观色泽由棕红,向暗红色、紫红色变化。红皮龙泥料拥有丰富可见的云母颗粒,细看壶的壶体有时会看到浅黑色的底色,胎质中油红色的砂点颗粒隐现,色泽效果比较丰富,这是红皮龙泥料的特质。

紫泥中的清水泥有两种理解,一种说法是泥料加工方法,是单一的一种紫砂矿料,在制泥的过程中,只添加清水,这样制作出的泥料可以叫做清水泥。另外一种说法,比较嫩的紫泥,烧结后云母明显、颜色偏砖红色的紫泥叫做清水泥。一般为紫褐色致密块状,有云母碎片,矿料上带淡绿色斑点、斑纹状。

天青泥是紫泥中的极品,紫泥自古以天青泥为最。天青泥最早的记载见于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天青泥,出蠡墅,陶之变黯肝色。”天青泥主要产于黄龙山矿区的蠡墅,此处本有开采紫砂宕口,后挖通了地下水脉被淹没,成了一个大水潭,如今也称之为大水潭矿区

天青泥熟泥比较细腻,可塑性较好,成型制作时带有一定砂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温度在1160~1210℃之间,烧成后呈深猪肝色,表面呈细梨皮状,胎质细密坚润,色泽效果细腻而丰富。《阳羡茗壶系》中记载:“又其夹支有梨皮泥,陶现梨冻色。”天青泥紫砂壶被誉为“紫砂之翡翠”,透气性好,深受收藏者青睐。现存传世作品,注明是天青泥的,是清中期杨凤年风卷葵壶梅段壶

徐秀堂和山谷所著的《宜兴紫砂五百年》一书中,有相关的记载:“天青泥”历史上产于丁蜀镇的大水潭矿区,在清末由于地下水的渗透,已经封矿、绝迹。所以,只要是原矿天青泥的紫砂壶,基本是晚清以前烧制的。

紫茄泥,产于黄龙山矿区二龙桥矿段,处青龙山与黄龙山之交界处。其色泽温润,藏紫轻红,清秀温润,烧制出来的颜色近似紫茄之色,此种泥料夹在紫泥中,提炼很困难,因此非常稀有,为紫泥极品。紫泥另外一种说法是“拼接泥”,是用紫泥与少量铁红粉、氧化锰配置出来的。

▲紫泥主要种类,图片来自紫砂之家官网

未完,请关注阅读后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