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葬中的15件精美玉器重现光彩

发表时间: 2023-06-07 09:33

修复前的玉璧。 修复后的玉璧。南博文保所 供图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

信息采集、显微分析、量身定制清洗剂……经过南京博物院文保所修复团队6个多月的努力,15件来自江西海昏侯主棺内的玉器,在2000多年后华彩重现。昨天,记者走进南京博物院文保楼,揭秘南博修复师如何妙手“完璧”。

修复的15件玉器,全都是内棺的殓葬玉

海昏侯墓曾入选2015年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南京博物院文保所副所长田建花告诉记者,墓中出土了400多件玉器,其中内棺中有玉璧和玉饰片19件,此次共有15件交给南博修复,全都是内棺的殓葬玉,包括13件玉璧、2件梯形玉饰。海昏侯刘贺下葬时,这些玉器就铺垫身下或覆盖在他的身上,寄托着墓主尸身不腐和灵魂升仙的期盼。数量庞大的陪葬物、近身的优质玉器和琉璃席不但显示了其尊崇的社会地位,也昭示着巨大的财力。刘贺的奶奶是汉武帝极为宠爱的李夫人,留下了“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典故,其家族得到的赏赐相当丰富。刘贺四五岁就继承了昌邑王的爵位,后来虽然只当了27天皇帝就被废,但史料明确记载,他的财富都被带到了江西海昏地区。

量身定制修复方案,团队成员曾修复金缕玉衣

公元318年1月,东晋元帝大兴元年,豫章郡(辖境大致为今江西省)地震,导致海昏侯墓墓室坍塌进水。正是由于灌入的水隔绝了氧气,使得许多文物在历经两千年之后依然得以保存并能重见天日。

这次地震,让海昏侯墓得以保存完整,却也让坍塌墓中的玉器受到了严重的损伤。部分玉器碴口局部钙化,泛白同时均质感和透感都降低,有的玉器还存在残缺问题,这也给修复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果玉器有缺损,可以用环氧树脂混合着玉粉调配进行修补。”南博修复师余子骅告诉记者,“如何调配出近似的质感,需要多次的尝试和对材料、色泽的精准把握。”

科学的修复,是从信息采集开始的,每一个碎片都被编号记录、拍照,进行显微分析、本体和病害的分析、残留物的提取保存等,然后根据玉器本体和表面杂质的分析结果,量身定制清洗剂、黏合剂和配色颜料,这是一个反复试验和分析比对的过程。

这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第一次开展玉质文物修复项目。田建花告诉记者,这也是基于业界多年来对南博文物修复效果的认可,他们将如此重要的项目放心委托给南博,就是希望能在深入挖掘这批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科技价值的同时,进行科学规范的保护修复,使这批珍贵玉器处于完整、稳定的安全状态,便于展览等活化利用。

南博修复团队的阵容也的确强大,从业30多年的李军不但经验丰富,还曾参与修复了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金缕玉衣,周璐获得过全国文物修复技能大赛二等奖。修复师们在科技分析结合保护修复经验,根据其病害,对每件玉器制定了针对性的修复方案。

逐步拼对,碎成60块的玉器修复如初

15件玉器,在2000年后重现华彩,对比6个月前它们被“碎片打包”来的模样,让人难以想象。

周璐拿起一块梯形玉器,对着阳光,这块仅有3毫米厚的美玉晶莹剔透。它其实是15块玉器中最“惨”的一件,来的时候是60块碎片,而且厚厚的硬结物基本遮盖了文物原貌和质感。

“面对这一包碎玉,难度最大的首先是拼对。”周璐说,“瓷器拼对,可以根据纹饰、口沿等特征开展,而这个梯形的玉器,只能根据断面碴口一点点拼对,首先找到玉器的边沿部分,然后从边沿往内心逐步拼对。由于受到地壳运动等方面的影响,玉器断裂的碴口不是那么平整,病害也有很多,甚至产生了一些变形,所以在拼对的过程当中也要适时进行整形。此外我们经过前期的检测分析,它是透闪石。我们要在恢复完整性的同时,保留玉器本身的透光性。”

玉器破裂年岁久远,有土壤侵蚀的问题,加之是内棺的殓葬玉,贴身放在墓主人身上,沁色严重,有不少污染物和附着物,部分污浊沁到玉器“肉中”,清洗难度高。修复师冯向伟说,对光看不到杂质,即为清洗干净,“第一轮是温水浸泡,大概4个小时为1个周期,把表面的浮沁去除干净。第二轮清洗主要是用了一种发泡剂,进一步刷洗。剩下实在无法去除的,用低浓度的稀酸进行清洗。”

在文物修复师眼中,每一件文物都是有生命的,“文物医生”不仅要为残损文物治病,还要做“心理医生”,要摸清文物的来龙去脉,了解文物的经历和故事,并将这些内容传承留存下来,展示给更多的人。田建花说,目前,所里还在对玉器上的残留物进行细致分析,可以为当时王侯级贵族丧葬礼制的研究提供价值,“我们跟中国科技大学和北科大有合作,用科技来解释他当时埋葬的一些葬俗、制作的材料工艺、矿料来源等等,目前都正在研究进行中。”

来源: 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