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石景艺术的瑰宝

发表时间: 2019-09-05 21:31

太湖石与传统赏石文化

中国有着悠久的石文化历史。

宋代以降,以杜绾《云林石谱》为代表的一批品石专著相继问世,其中不乏单独论及太湖石品石的著作,大诗人兼赏石家白居易《太湖石记》中指出:“石有聚族,太湖为甲,罗浮、天竺次焉。”

自此以后,各种以太湖石为主的石评层出不穷。

前人对以太湖石为代表的石评,主要集中于米芾的“四字诀”,即“瘦、皱、透、漏”。经过后人补充和演绎,“四字诀”从最初对太湖石的品评逐步形成为一系列的品石审美标准。

太湖石与山水画论

中唐以来,太湖石成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许多中都可以寻觅到它的身影,诗文赞颂也是不可胜数。

《宣和睿览集》祥龙石图开始,太湖石不仅作为中国绘画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素材,更成为画家笔下创作的主体。

画家朱耷精于画石,其《湖石双禽图》中对湖石的描画已得心应手,寥寥数笔却缘心立意。

除了在早期单独描绘山石的绘画作品中可寻踪觅迹之外,后期诞生的山水画山水画论,对太湖石的品鉴及园林应用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太湖石与传统掇山叠石

太湖石置石立多卧少,以散置、峰石最为常见。因形就势,追求自然天成之趣,且用石简洁,择要处而缀之,最忌石多而繁琐。

峰石 太湖石作峰石两种形式:

  • 一是独块的,下面配自然石座,具有险峰的意态,给人以峰高插云的幻觉。
  • 另一种是由二、三块多块纹理相似的峰石,拼掇而成。

散置石组 太湖石散置石组其布置原则,可归纳为主从相随、顾盼呼应

  • 成组列布的太湖石配置,既保证了整体的统一协调,又强调部分间的对立和呼应变化。
  • 与特质峰石相异,太湖石散置石组更注重功能上的实用性,强调与建筑、植物、水体的结合。

太湖石掇山 指在有限地域内,与建筑物或与水体紧密结合,或于庭院中点作小景的假山作品

江南地区聚集了不少太湖石大假山的佳构杰作,如:

  • 扬州个园的湖石假山俗称“夏山”,富有灵巧而浑成之美,中空而外奇之趣;
  • 苏州环秀山庄的太湖石大假山,其整体富于气势,而局部处理亦精致细腻,占地虽只半亩,却把自然山体的形象“移天缩地”地集纳在有限的空间里。

太湖石石景艺术之所以恒古不朽,其功绩在于兼具山林之美,自然与工巧并重。

山川与造园叠山家神形交融,最终神合意连,“神遇而迹化”,这也是太湖石景石创作的最高境界。

随着时代发展,园林与庭院事业的进步,太湖石在人们视线中出现的次数越发频繁,美学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发现,这无疑是太湖石在历史舞台的再一次展现机会。

只是,太湖石属不可再生资源,在对石材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太湖石资源情况已不容乐观。所以,希望大家在喜爱和欣赏太湖石的同时,也能为其发展作考虑。

目前在我国园林景区中,仅独置清代以前的太湖石就有一百多件,如:

  • 苏州留园的“冠云峰”
  • 苏州十中的“瑞云峰”
  • 北京中山公园的“青莲朵”
  • 青州偶园的“福寿康宁”
  • 曲阜孔府的“万仞峰”
  • 潍坊十笏园的“镂云石”
  • 扬州个园的“龙骨石”
  • 南京瞻园的“仙人峰”
  • 上海秋霞园的“缀华峰”
  • 上海豫园的“玉玲珑”
  • ……

千百年来,赏石、藏石多是封建帝王将相、士大夫文人等人空闲之乐。但“旧时王谢堂前燕”,也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许多新建的园林、私家庭院里,都采用太湖石美化环境,一些著名的居民小区都能见到太湖石的踪迹;一些爱石之人也喜把小的太湖石摆件置于案头,闲来抚之。

这是人们热爱自然,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新时尚,亦有中国人骨子里丢失不掉的文人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