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郑南水北调工程揭露韩王陵,盗墓贼内部纷争导致悲剧

发表时间: 2024-02-24 11:11

上世纪九十年代,河南新郑胡庄流传着关于两座大冢的神秘传闻,却无人敢动。直到轰隆一声巨响,盗墓贼将这神秘大墓炸盗,考古学者顺着盗洞向内深入探测,不料中途险些丧命。

然而,不久后,大家就在墓道附近发现一蜷曲的尸体,死状凄惨......

河南新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公元前770年,郑桓公在新郑建立郑国都城。几百年后,韩国通过激烈而持久的战争扫灭郑国,在这里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一直以来,考古学家围绕新郑附近从未停止过探索,他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关于韩国王陵的蛛丝马迹。

那古老的断壁残垣似乎还在诉说着千年的往事,而曾经辉煌灿烂的古老文明却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找韩王陵城了每一代考古人心中的执念。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的一户村民们自家挖水井,水没打出来,却凿出了一座古代大墓。

这座大墓耗费了40个日夜才清理出来,出土了100件奢华精美的青铜器,最终确定这是郑国王陵,郑韩故城早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也因此轰动一时。

有了郑国王陵的开端,考古学者们便更加期待和确信,在新郑附近大大小小的几十个坟冢之中,一定有韩国王陵的存在。经过数年的勘测,从表面的封土层上,考古学家们始终找不到证据。一时间,韩国八位王君的陵寝安歇之处成了考古界的历史棉。

1987年左右,考古学者研究了许岗村的四座排列有序的封土堆,通过陵寝的大小以及周围勘测,怀疑从这开始便是韩国王陵所覆盖的范围,应该是两位韩国国君和他们两位王后的合葬陵。也许很多人会说,找了这么多年,挖开一看便知,何必在那猜来猜去的呢?

其实,这并非他们不想挖,而是我们早就立了规定,出于保护文物和让先人安息的问题,考古界已经不能主动挖掘任何古代墓葬。所以,在很多重要的考古记录中,大家会经常看到“抢救性挖掘”这样的字眼。

除非陵墓遭到了严重破坏,我们出于保护问题才可以对墓葬进行发掘和清理。

也就是说,即便考古人员找到了韩国王陵,也不能挖开一看,也只是就地保护起来罢了。何况,眼前这些高高大大的封土堆,还不能完全确认是哪个朝代的,谁的陵墓。

负责新郑这块勘测的考古领队马俊才一直对胡庄所处的那两座大土堆很感兴趣。当地人称呼这些封土堆为冢子。

不知道从何时起,胡庄就流传着关于那两座大冢的神秘传闻:只要有人家置办红白事,家里缺东西就可以到那冢子前许愿,说缺几个桌子几个椅子,或者缺什么物件借来用用。第二天,村口便会放上他所缺的东西。

当然,有借就要有还。

村民们办完事还要如约将东西还回去。

可是突然有一天,有一位村民借了东西没有还,这冢子就再也不灵了。而且,从那以后,冢子附近周围总是静悄悄的,村民们也不敢往冢子那去。

这两个冢子非常高,一个高10米,一个高7米,远远望去就是两个小山头。

不等领队对这两个大冢进行探测,周围的一些小墓就遭到了盗墓贼的侵扰。通过土层判断,那些被盗的墓都是汉墓。有人就提出会不会这两个大冢也是汉墓呢?而领队坚持认为,未必,尽管汉墓十分普遍,可也不能排除这两个大冢不是韩国王陵的可能?

大家这面争论不休,盗墓贼却马不停蹄。

1995年1月,轰隆一声巨响,胡庄大墓被炸出一个六米深的盗洞。

考古人员心中一惊,接到消息立刻赶到现场。洞口由宽及窄,仅容一人。大家只好安排一个人吊着剩下下去,看看地下情况。哪知洞口内深不见底,考古人员半个身子卡在狭窄的洞口中,竟动弹不得。墓中的氧气稀薄,人员意识逐渐涣散。

幸亏地面上的人用力拉拽,这才避免了人员牺牲。

盗墓事件引起了考古团队的重视,因为大家发现这是一个积冢,也就是在墓中椁室附近放了积石积炭。这是一个高等级贵族墓的象征,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墓葬形式。

这是不是说明领队对这两个大冢的猜测是对的呢?

由于这次炸盗没有对墓葬造成更大的损失,挖掘胡庄大墓还需要一个契机。

2002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开始,胡庄的两座大墓刚好在工程规划之内,于是,对这两座大墓的抢救性挖掘提上了日程。

2006年,考古队正式进入胡庄。

挖掘胡庄墓经历了一波三折,通过封土层和夯土推测是战国时期的墓葬,离韩国王陵更仅一步,而勘测时又在地下发现了空心砖。从目前出土空心砖的记录来看,往往又都是汉墓。

年代还没确定好,几个触目惊心的盗洞又再次让众人骇然。

两座大冢相聚不到十米,先勘测的是相对较小的1号墓。一号墓的盗洞属于不同时期,显然曾经被盗扰猖獗。通过盗洞向下探寻,墓道附近一具蜷缩的尸骨静静躺在那,四脚朝天。通过尸骨的边角大推断,这是一个满脸横肉的青壮年男性。

遗骸保存的十分完整,但死状凄惨,生前经历了什么。

死者是宋以前的人,身份是盗墓贼。通过对一号墓的勘察,考古推断,在宋代之前,这座墓葬还残留了不少随葬品,而这伙人最后一次来到一号墓,将墓中打扫一空。负责搬运的这个人朝着洞口可能说了一句:底下什么都没有了。于是,盗墓团伙为了私吞,落下一块巨石将他砸死在洞中回填。

这个盗墓贼死于内讧。

既然如此,一号墓自然没出土什么能够给墓葬定性的文物。而在附近却找到一条通过郑韩古城的古驿道痕迹。除此之外,还找到了料姜石铺就的斜坡,经过查证,是古代建筑常见的“散水”。这意味着这巨大的封土之上,曾经还存在着一个富丽堂皇的陵寝建筑。

考古队请来了建筑学专家,证实了这里曾经有一个将近200平米的壮观巍峨的建筑,是一个典型的地上宫殿。

附近还有一个只在秦公一号大墓出土过的排水沟,这样一来,胡庄大墓是国君级别的陵寝似乎更加坐实了。

2009年1月,考古开始对2号墓进行清理。意外出现了,不断裸露出来的青铜器让大家振奋起来。一层青铜器,一层陶器,然后是其他精美的文物。根据这些器物基本可以断定,这就是一座战国时期的墓。

至于空心砖的出现,说明这可能是战国晚期,空心砖在向汉墓过渡的一个时期。

那么,这个墓主究竟是谁呢?

从这些出土的文物中,大家清理出了几个铭文,终于找到了王,王后等字样。那么一直以来的猜测有了明确的答案,这就是韩国国君和他的王后的陵寝。

至于是哪一代王,专家们从墓葬形制的年代推测,还有铭文上“韩王三十年”这样的记载,推测是倒数第二个恒惠王。只有他在位超30年。

恒惠王曾经派使者出使秦国,说服秦王修建水渠,意在疲秦,使其转移视线,耗费国力,让夹在中间的韩国暂时安稳。然而,在嬴政的高瞻远瞩下,使得韩王鬼使神差的促使了一项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

这个就是著名的郑国渠,郑国渠不仅没有让秦国衰败,反而灌溉了农田四万多顷,让秦国变得更加富饶和强大。

有趣的是,2000多年后,恒惠王的陵墓竟然会因为另外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而被重现于世。